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清明節多地推行限制或禁止集中掃墓的舉措,“云”概念開始被引入清明過節的范疇,成為移風易俗在特殊時期的新探索。“云掃墓”“云出游”等新興的過節方式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傳統風俗與時俱進的新時代表達方式。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既有“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的美景樂事,又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愁緒哀思,以尋春與祭祖為文化內核,融自然節令與人文風俗于一體。因此,清明節還需“清明”過,以清潔出游還山水之清,以文明祭祖復傳統之明,方才更顯其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本色。
移風易俗,道阻且長。在人們傳統的觀念中,清明祭祀若是少了燃香點燭、焚紙放炮等固有儀式,便顯示不出對先祖的敬重。然而這些被視作保護傳統的祭掃方式,事實上造成了極大的生態安全隱患,違背了清明節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此外,清明小長假扎堆出行所伴隨的一系列破壞環境的行為,也為自然生態帶來極大負擔。因此,摒棄對陳規陋習的拘泥,解除舊習俗對傳統節日形成的制式束縛,更加有助于節日文化內涵的突顯。移風易俗非但沒有削弱慎終追遠的孝誠,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揚棄繼承。
大道至簡,方顯本真。對傳統的節日風俗文化而言,重要的不是固守其形式,而是傳承其情感。以鮮花鮮果代替香燭紙炮,同樣能夠傳遞哀思和敬畏;以詩詞書畫代替車馬出游,同樣能夠感受春意和春景。這種崇尚清潔和文明的過節新風尚,少了安全隱患,多了人文情感,既是順應變化發展,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色彩;也是突破外在形式,對文化內核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探索。只要心中保留有文脈傳承下的民族真情,何時何處不清明!
移風易俗亦一日之功,但只要人們心有清靜澄明之思,行有清潔文明之舉,縱使過節形式有所變更,也能更顯清明的文化本色。
來源:莆田文明網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