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貧困、邁入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原則,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扶貧脫貧重要論述的具體踐行。當下,脫貧攻堅已然駛入了“深水區”,進入到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這“最后一公里”,對脫貧攻堅的意義而言,就是百米沖刺的那根終點線;從時間角度上講,就是扶貧脫貧目標實現的最后階段,也恰是扶貧脫貧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最后沖刺階段;從空間角度上講,就是尚未脫貧的老少邊窮地區,特別是貧困的革命老區;從安徽角度上講,就是至2017年底占有安徽貧困人口71%、尚有貧困人口85.31萬的革命老區。可以說,打通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是扶貧“雨露”能否真正惠及革命老區的三寸之轄,不容有失。
安徽省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脫貧重要論述,不斷提高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政治站位,始終把大別山革命老區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擺在要攻克的深度貧困地區的突出位置,出臺相應政策,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力度,老區的面貌明顯改善。2016年5月份以來,省委書記李錦斌先后8次到金寨縣調研;2016年7月,我省出臺了切實加強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措施和意見;2018年11月16日,省委書記李錦斌強調,“把大別山等革命老區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首位重點”。這既是提高政治站位的根本要求和戰略需求,也是基于歷史與現實作出的正確判斷后而發起的脫貧攻堅總攻沖鋒號角,更是強化“兩個維護”、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的必然要求;是不忘初心使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迫切需要。
思想引航,促進革命老區“想脫貧”
在未來兩年時間里,革命老區完成脫貧“最后一公里”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完成這一艱巨任務,最根本的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脫貧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引航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增強革命老區“想脫貧”的愿望。
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強調扶貧是社會主義的 “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底線目標”;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突出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嚴格落實黨員目標管理責任制等制度,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政治站位,凝聚起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把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鮮明主題,把脫貧攻堅作為最突出短板,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擺到治國理政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以更加強烈的政治擔當、更加有力的推進舉措、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堅決打贏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戰。
重視發揮革命老區群眾的主體作用,形成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行動自覺,強調“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做到“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以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承和返貧復貧問題。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要求,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確保精準扶到真貧根子上、扶到自強自立大路上.
精神引路,促進革命老區“敢脫貧”
大別山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淬煉了光耀千秋的老區精神,蘊含著“理想堅定、事業必勝;嚴守紀律、永跟黨走;不怕犧牲、甘于奉獻;聯系群眾、生死與共;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這種令人驕傲的紅色印記已嬗變為血脈永續的紅色基因,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新時代,應喚醒革命老區人民繼續秉承老區優秀傳統,充分發揚老區精神,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鎖定“首位重點”,靶心不偏,集中攻堅,以創新思維、改革舉措,靈活施策,精準施策到村、到戶、到人、到項目,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讓老區精神在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放射出更加燦爛的時代光芒。
路徑引領,促進革命老區“會脫貧”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激發革命老區內生動力。為促進革命老區“能脫貧”“會脫貧”,就要以問題為導向,找準窮根子,激發革命老區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與能力,因地制宜地發展好適合老區特色產業作為當地自主“造血”的有效途徑。問題導向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增強革命老區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動力、能力,方是脫貧的長久之計。雖然給予革命老區支持幫助十分必要,但扶貧不能包辦代替,特別是在革命老區進入脫貧“最后一公里”階段,更要堅持外部幫扶與自身動力相結合,依靠制度設計解決扶貧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把發揮革命老區群眾的積極性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擺脫思想貧困、意識貧困作為脫貧攻堅重大任務,實現“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創新支持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有效配置扶貧資源,利用和發揮好金融扶貧優勢,更多采用開發式、造血式、參與式扶貧方法,把內生動力與革命老區勤勞雙手結合起來,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到幫扶項目的規劃、實施、評估等環節,增強他們對幫扶項目的擁有感、實現效益的獲得感和自我發展的榮譽感,破解脫貧瓶頸。
二是落實評估政策,注重頂層設計實施效果。從中央到地方,都已出臺了很多扶貧脫貧政策,在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節點上,要注重老政策與新政策的有機對接。當下,首先應該對已有政策進行梳理并評估,檢視政策的執行效度,對過時的政策應立即停止執行;對仍然有效的政策,應該重點督查貫徹落實情況,保證政策的權威性、執行力和可持續性;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形勢,應該及時地對現有政策進行調整、完善,或者再出臺新政策。建議重點放在建立“多條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部門協作機制;健全、完善非公有經濟、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積極參與的扶貧機制;健全、完善對口扶貧機制,有效防范因病因災因學致貧、返貧;建立“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的投融資機制;產業扶貧模式;就業扶貧驛站模式;“1+N”選派干部幫扶機制;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及涉農扶貧資金整合機制等。
三是加強督查考核,促進扶貧責任作風建設。目前,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關鍵時刻,扶貧責任、作風建設更要過得硬、跟得上。針對脫貧攻堅作風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實事求是、深查細擺,立行立改,層層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層層狠抓落實。在方式方法上,設定作戰圖、任務書、時間表,實現脫貧摘帽有序退出,既要防止不思進取、等靠要的拖延病,又要防止揠苗助長、圖虛名的急躁癥,更要防范搞成運動戰;在幫扶措施上,創新多渠道多元化扶貧路徑,聚焦最需要幫助和最易脫貧返貧的貧困群眾,精準推進落實,提高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力量調配上,調配精兵強將,認真履行職責,集中圍殲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在主體作用上,發揮好決策主體、資產主體、受益主體的作用,充分發動貧困人口參與進來,激發內生動力;在扶貧考評體系上,注重提高減貧、民生、生態方面指標的權重,統一尺度,從嚴從實,真考實評,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質檢儀”“推進器”作用。
風險引控,促進革命老區“真脫貧”
打通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意味著將逐漸進入“后扶貧”時代,又將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風險,要注重風險引控,“穩固脫貧”成效,促進革命老區“真脫貧”“不返貧”。
一是謹防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三類風險。包括防范脫貧時間節點迫近帶來的短期效應風險。因為2020年將是完成全面脫貧的最后期限,為完成任務會把資源過度集中到“短平快”項目上,造成可持續增收發展的“長周期”項目無人問津,因此,應謹防為早日“脫帽”、提前“撤離”而“搶跑”現象;防范脫貧主體產業快速擴張帶來的能力不足的風險。產業扶貧是最可持續的扶貧模式,但要謹防經營主體過度擴張而自身能力有限而無法駕馭的風險及借產業扶貧之名實為套取扶貧資金的“喪德風險”;防范在脫貧方式和產業項目選擇上過多替代貧困戶自主決策而把“好事未做好”的風險。
二是注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只有實現了農村地區的脫貧,才能助推鄉村走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鄉村振興是實現脫貧攻堅的助推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是從產業發展、文化興盛、基層組織黨建等角度入手,解決好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脫貧攻堅不能為脫貧而脫貧,特別是在2020年脫貧目標實現后,既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用制度政策和產業發展,將扶貧成果穩定化、長效化,真正完成從“輸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轉變,防止返貧,又要及時與鄉村振興統籌融合起來,形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機銜接的良性發展格局。做好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與“鄉村振興最先一公里”無縫對接,按照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助力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奔小康,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讓困難群眾感受到溫暖,體會到實效。
三是構建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后扶持”機制。正確認識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問題,明確我國2020年實現的脫貧目標只是從“絕對貧困”層面而定的,其實,“相對貧困”才是常態化。進入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后扶持”時代,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觀實際的貧困縣、貧困戶退出機制”,另一方面還要建立貧困動態評估機制,確保“不穩定脫貧就不徹底脫鉤”,繼續支持其穩定發展,真正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標。
來源:《江淮》,作者系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教授、博士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