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29日,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網絡文明建設優秀案例、網絡文明家風倡議、“文明+”矩陣新媒體典型案例等相繼發布。“網絡+文明”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我們欣于看到千千萬萬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網絡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進入信息時代,我國億萬人民在網上交流交往、創新創造,正日益催生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網絡文明。網絡文明是現實社會文明在網上的體現,網上網下的精神文明程度相適配,才能真正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
??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92億,互聯網融入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清朗的環境,有力的約束和強勁的正能量,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網上延伸。從網絡世界的信息終端到社會的神經末梢,從二進制數字流到真切的實踐,厘清正能量與大流量之間關系,才能更好共同構建網上網下精神文明建設的同心圓。
??讓正能量變成大流量。開展網絡文明建設,就是讓網絡空間的流量傳遞,放大正能量。近年來,各地通過品牌塑造壯大網上主流輿論陣地,打造“理上網來”“理響中國”等一批網上理論宣傳品牌,組織“萬山磅礴看主峰”“乘風破浪逐夢行”“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等重大主題宣傳活動,讓黨的聲音成為網絡空間最強音;開展“何以中國”“網絡中國節”“中國人的故事”“中國好網民”“發現最美你評我論”及“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等網絡文明傳播活動,以正能量引領大流量。同時一大批優秀主旋律作品的“走紅”,折射出公眾對正能量內容和產品的熱切期待。從《覺醒年代》驚艷亮相,引發全民熱議,到《志愿軍》掀起觀影熱潮,實現票房與口碑雙贏,不斷涌現的“爆款”作品,寄托著人們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與向往。通過豐富靈活的形式和更多個性化、特色化的內容,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主流輿論宣傳,讓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成為網絡風尚。
??讓大流量充沛正能量。開展網絡文明建設,就是讓網絡空間不僅追求火爆的流量,更要讓正能量充盈其中。網絡上仍不乏一部分一味追求流量、不顧吃相的行為,甚至違反法律法規、觸碰道德底線,讓價值取向迷失于流量狂歡。對此,抖音、微博、快手、微信等多家平臺宣布,“粉絲”量50萬以上的賬號對外展示實名信息,“大V前臺實名制”的舉措,開啟了讓大流量自覺走向正能量的治理新路徑。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利用網絡名人、大V自帶“大流量”“實熱點”優勢,將本地文旅資源、特色產業等與互聯網要素有機融合,在助推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貢獻新媒體力量。河南衛視加強高品質文化供給,創作播出了以《“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代表的一批主題豐富、內容生動、制作精良的文化節目,并成為中國影視文化領域的一個“現象級”的影視IP,這正是巧用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大流量催生更多的“文化現象”,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
??讓網絡環境日益清朗、網絡文明共建共享。網絡文明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各地全面推進文明辦網、文明用網、文明上網、文明興網。通過專項打擊“自媒體”亂象,取締了一批假冒仿冒、違規盈利的“自媒體”,規范生活服務平臺信息的內容呈現,堅決糾治偏離主責主業打“擦邊球”。首次以“清朗”專項行動的形式,服務保障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等重大賽事。有不少企業家深受惡意集納企業負面信息、蹭炒涉企熱點事件等不良現象的困擾,四川省委網信委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網絡法治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將優化營商網絡環境作為重中之重。與統戰、政法、公安、國資、市場監管和工商聯等部門協調聯動,統籌開展線上線下執法,有效維護200多家企業的合法權益,社會協同治理不斷優化,網絡空間生態環境日益清朗、推動共建共享網絡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持續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網上延伸,推動網上網下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需要社會各方面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更好匯聚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文明網評員 李娜)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