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教學成效,拓寬學員視野,推動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近日,第9期基層公務員示范培訓班走出課堂,奔赴馬鞍山、池州、黃山等地開展現場教學。此次活動聚焦歷史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轉型升級等關鍵領域,通過實地觀摩、現場交流、親身體驗等多元形式,讓學員們在鮮活實踐中汲取智慧,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溯源文明根脈,厚植文化自信
在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學員們沿著歷史長河逆流而上,開啟了一場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對話。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駐足凝視出土的精美玉器,聆聽遠古先民的生產生活故事。造型奇特的玉龍、工藝精湛的玉人,無不彰顯著新石器時代的高超技藝與獨特審美。“觸摸這些文物,仿佛能感受到先民們的脈搏跳動。”學員吳倩玉感嘆道,“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紐帶,作為基層公務員,我們必須扛起守護文化根脈的責任。”學員們邊觀看邊圍繞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展開熱烈討論,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提出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振興、基層文化建設的設想。
解碼生態蝶變,踐行綠色發展
在馬鞍山,學員們走進凹山地質文化公園,開啟了一場生態治理與產業轉型的探索之旅。昔日塵土飛揚的礦坑已變身綠意盎然的生態景觀。通過圖像資料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學員們深入了解礦山從“生態傷疤”’到“城市綠肺”的生態修復過程,感受到了馬鞍山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守。薛家洼生態園地和濱江文化公園,則以生動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曾經的非法碼頭、臟亂灘涂,如今變成了水清岸綠、飛鳥云集的生態長廊。學員們漫步江邊,詳細了解馬鞍山通過退漁還濕、岸線整治等舉措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經驗。
在池州,貴池區百荷公園、尾水濕地和平天湖的生態治理成果令人眼前一亮。通過實地考察與老師講解,學員們深入了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以及水生態修復與城市生態景觀建設的有機融合,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更為直觀、深入的理解。“這些生態治理的‘池州方案’,對我們推進城市建設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都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學員們紛紛拍照記錄,并與當地工作人員交流治理細節。
聚焦產業創新,探索發展路徑
在馬鋼智園,其先進的智能化、數字化生產模式,直觀展示了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力量,令人震撼,為學員們在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啟示。“傳統鋼鐵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煥發新生機,這為我們推動地方產業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學員們邊參觀邊交流,紛紛表示要將創新理念帶回基層,助力傳統產業轉型。
在池州市省級半導體產業基地,學員們先后走進安芯電子、鉅芯半導體、華宇電子及中韓產業園。在生產車間,自動化的芯片封裝設備高速運轉,技術人員細致地講解著芯片研發、生產流程。“池州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精準定位與全產業鏈布局,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 學員陳誠感慨道,“我們要學習這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挖掘地方優勢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參觀結束后,學員們還與企業負責人就產業政策支持、人才引進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重走紅色征途,賡續精神血脈
在馬鞍上市委黨校精心設計的“重走長征路”實踐教學活動現場,老師通過一段段詳實的史料講解,生動再現了長征途中湘江戰役、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艱苦卓絕的戰斗場景,讓大家深刻認識到長征在黨的歷史上的重大意義。“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惡劣的自然環境,紅軍戰士依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用血肉之軀鑄就了精神豐碑,作為新時代公務員,我們更要發揚這種不畏艱難的精神,在基層工作中迎難而上。”學員徐東紅在活動結束后分享道。
追尋鐵軍足跡,弘揚革命精神
來到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學員們通過參觀館內豐富的史料和實物,深入了解了新四軍在巖寺集結整編成軍、接受點驗和誓師東進的歷史,深刻領悟到新四軍作為黨領導下的鐵軍,其革命精神集中體現在“鐵”字上,進一步堅定了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努力成為鐵一般信仰、信念、紀律和擔當的干部隊伍的決心。
探索新安江模式,感悟生態偉力
在新安江生態文明實踐中心,學員們通過聲光電技術展示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全方位了解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改革的歷程與成效。“新安江模式”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部署和推進的跨省流域補償機制,率先探索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讓學員們實地感受到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偉力。在新安江歙縣流域,學員們看到了“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魚”的立體生態格局和徽派古民居點綴的美景,深刻體會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歙縣實踐。漳潭村和大茂社區的發展實踐,更是讓學員們看到了生態補償機制給鄉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路徑。
領略徽州文化,樹立政德觀念
來到崇正學堂、徽州古城及徽州府署政德教育基地,學員們參觀了徽州府衙、徽文化歷史博物館、許國大學士牌坊等豐富的物質遺存,通過體驗古代官吏在政德方面的物質遺存,深刻感受“德政、勤政、廉政”的政德觀。走近西溪南古村落,學員們看到了古村落通過發展民宿、設計、農業等多種業態,拉長創意產業鏈,以及通過開辦徽州市集、舉辦文化活動等,讓民俗文化活化為可體驗的產品,為學員們增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提供了生動范例。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