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建議。為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進修一部主辦、省部級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級研修班(第4期)承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員論壇日前舉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李毅出席論壇并作點評講話。省部級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級研修班支部副書記,山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江汀主持論壇。
跨越重要歷史關口 邁向偉大復興新征程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正部長級) 王志民
這次全會是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尤其是外部挑戰明顯上升的重大斗爭關口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的重要發展關口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砥礪前行,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全局性、歷史性的重要里程碑意義。從重大斗爭關口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尤其是中美戰略博弈持續發展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推動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從重要發展關口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正處在關鍵時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
這次全會充分肯定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始終堅持錨定目標任務不放松,始終堅定辦好自己的事情,始終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偉大抗疫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堅定的意志品質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充分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袖英明、制度優勢、人民偉力”,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對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提出了一個高瞻遠矚、務實管用的規劃建議,并對新征程“第一個十五年”進行了戰略擘畫,提出了遠景目標。要深刻領會規劃《建議》的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準確把握核心要義和總體要求。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盯解決突出問題,把握好“繼承和創新、政府和市場、開放和自主、發展和安全、戰略和戰術”五大關系,遵循“五個堅持”基本原則,落實好“六個新”主要目標和十二個方面重要舉措。要著力增強落實規劃《建議》的實踐要求和本領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要繼續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勇于直面問題,繼續不斷凝聚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強大實踐偉力,在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中開創“十四五”工作新局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展望新藍圖 建功新征程
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 張茂華
提高站位,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準確把握規劃《建議》的指導思想、根本原則、主要目標等,積極開展有特色、接地氣、入人心的學習宣傳貫徹活動,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五中全會決策部署上來。
學深悟透,充分認識規劃《建議》的鮮明特點和重大意義。規劃《建議》帶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使命,是一個具有新起點意義、開創新篇章的規劃《建議》,具有“三新”“三高”的特點。“三新”體現在:這是一部立足新時代、新階段、新形勢的五年規劃。“三高”體現在:這是一部高層次謀劃、高起點開局、高質量編制的五年規劃。規劃《建議》是過去五年規劃的延續,體現了宏觀性、全局性、引領性,同時又適應新時代、新階段、新要求,體現了繼承性、變革性、開創性的時代特征,引領我們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融會貫通,準確把握“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的精神實質。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政策舉措,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著眼于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推動更深層次改革,繼續提升我國發展制度、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必須將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將其打造成我國發展模式、發展制度、發展道路、發展理論的根本底色和重要特色。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實現更加強勁的可持續發展。
學以致用,著力推動規劃《建議》落實落地。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匯聚廣大職工共同奮斗的磅礴力量。加強創新驅動發展,組織動員廣大職工建功新征程。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加強勞動領域維護政治安全工作,促進勞動關系和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干部隊伍“七種能力”建設,筑牢實現全會目標任務的組織基礎。
加快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翁鐵慧
教育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須緊密圍繞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緊密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需要更好發揮作用。
更好發揮創新型國家建設動力源作用。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企業是引擎,高校和科研院所則是動力源,必須做好:一是強化學科建設支撐力。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創新需要,加強頂層規劃,健全學科專業引導機制,打破一級學科界限,突出急需、特色,增強學科專業的響應能力。二是增強原始創新基礎驅動力。加強基礎研究是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的根子所在。三是加強高端人才培養供給力。四是從基礎教育源頭提升創新思維突破力。全面提升青少年創新思維和能力,把超常人才作為國家戰略性資源,潛心培養創新拔尖人才。
更好發揮文化強國建設催化劑作用。全會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教育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柱,應當更好發揮催化劑作用:一是筑牢理想信念思想基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大力改革創新思政課,學理闡釋上增強思想性,解疑釋惑上提升針對性。二是加快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三是引領社會文明文化建設。要聚焦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聚焦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更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更好發揮人才強國建設輻射源作用。五中全會要求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教育理應進一步發揮輻射源作用:一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二是著力保證人民群眾享受更加公平而優質的教育,三是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才。
更好發揮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助推器作用。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育領域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尤其要做好以下兩方面:一是構建政府、教育機構、社會三者新型關系。政府如何管教育、學校如何辦教育、社會如何參與教育是教育治理的基本問題,要以建立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教育治理體系為切入點,加快建立“管辦評”相對分離又有機統一的制度。二是加快建立破“五唯”的教育評價體系。“五唯”的突出問題是簡單地“以結果論英雄”,要破解其弊端,必須注重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對此要直面難題、把握規律。
大力實施新階段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李殿勛
深刻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是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我們實施新階段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版圖加速重構,經濟競爭格局深度調整,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國際形勢不確定、不穩定、不可預測的因素有增無減。這無疑將對我國新發展階段的戰略轉型與歷史變革帶來重大影響。當今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全球大國的治理之中,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但也面臨一個轉型變革的重大歷史關口,風險與挑戰前所未有,亟須依靠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也就是創新驅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重構我國整體供給的質量和效率。這是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核心問題,也是當前思考和解決我國一切經濟問題的大邏輯。
著力強化創新發展的三個關鍵支撐,這是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一是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強化“先進技術供給”支撐。要加快培育科技企業特別是高技術性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培育高等學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育科研院所特別是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培育科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人才。二是加快完善創投體系,強化“創投資本來源”支撐。實踐中重點是構建三個體系:股權投資體系、債權融資體系、眾籌募資體系。三是統籌搭建創新平臺,強化“優良創新生態”支撐。圍繞創新鏈的主要環節,統籌搭建以下三類平臺:圍繞科技研發環節,建設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高效整合創新資源、能夠實施聯合攻關與開源集成的資源共享平臺與協同創新平臺;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環節,建設區域性和單位性的技術轉移平臺,培育綜合性和專業性的技術孵化平臺;圍繞新興產業培育環節,著力打造“創新特區”。
大膽深化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改革,這是實施新階段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動力保障。大膽深化以下兩類關鍵性改革:一是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改革。二是以要素配置為核心的高質量市場化改革。從國際經驗看,現代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是創新,最佳機制是競爭,在我國新發展階段,只要通過深化以上兩類關鍵性改革,有效增強創新動力和維護公平競爭,我國的創新發展就會順利前行,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會順利實現。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黎昌晉
十九屆五中全會是黨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擘畫了我國未來的發展藍圖,充分體現了歷史新階段、發展新理念、時代新格局和實踐新要求、人民新期待,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謀劃“十四五”時期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思想和要求,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黨中央對當前形勢的正確判斷和對未來發展的戰略部署,推動“十四五”規劃的科學制定和落地實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好局、起好步,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也是我們共同肩負的時代責任。通過學習規劃《建議》,有如下幾點體會: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與遠景目標相銜接同部署,明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行動指南,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五年規劃。
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市場主體的重要構成、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載體、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解決社會就業的重要依托、對外貿易的重要力量,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同時,還是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力量。這充分證明,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幾個方面的工作: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輿論環境,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健全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金融服務民營企業水平,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構建新型勞動關系,落實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最高人民法院紀檢監察組組長、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 劉海泉
深刻認識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規劃《建議》的重大意義。“十四五”時期正值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順利實現、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五中全會以此為主題,形成規劃《建議》,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積極應對國際格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指導思想上,突出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構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規劃內容中,突出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新發展優勢”。這對于確保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全面實現,對于動員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百折不撓辦好自己的事情,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性、全局性、歷史性影響。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循環理論和國民經濟大循環、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實踐基礎上進行的科學總結和戰略提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新發展格局,“發展”是核心,“循環”是關鍵,“國內”是根基。在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構建聯通有效、分工有序、共建共享的經濟活動鏈條,優化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現代產業形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新發展。這是邁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經之路,維護大國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破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選擇。
以擴大開放促進改革創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戰略支撐。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改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為此,必須順勢而為、精準施策,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目標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國內大循環質效;二要堅持創新驅動,塑造國際大循環優勢;三要不斷擴大開放,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