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教學的中心內容和首要任務,深化用學術講政治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班次設置(略)
二、突出以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為主業主課,優化教學講題,完善課程體系
(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心內容,加大教學分量,完善課程體系。在所有主體班次增設“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講題。在省部級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級研修班、廳局級干部進修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專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等班次增設“習近平關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重要論述”“習近平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五個講題。
(二)在各主體班次開設“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和黨中央權威”教學講題,優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學講題,加強黨性教育教學。
(三)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各主體班次增設有關教學講題,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及時體現到課堂教學、研討交流等環節。
(四)進一步完善能力培訓課程體系。在學制兩個月及以上班次,設置“提高領導能力”教學單元,開設“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等專題課程。根據班次定位開設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教學講題。
(五)圍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調整和優化“形勢與任務”報告講題。
(六)適當調整“當代世界”報告,開設學習民法典的教學講題,優化“全校(院)選聽講座”部分教學講題。
(七)繼續開設“時事熱點”講座,加強對熱點問題的闡釋和解讀。
三、深化用學術講政治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強化用學術講政治的理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加強對所講問題的學理闡釋,拓展用學術講政治的途徑和方式。
(二)發揮教研部門的主體作用,對擬打造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學專題為主的樣板課進行全程試講。
(三)圍繞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舉辦用學術講政治集體備課會。
(四)加強集體備課,統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課的教學框架。
(五)繼續開設用學術講政治的經典講堂。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教學管理
(一)優化主體班次師資配置。以教學評估成績為主要依據選優配強主體班次的任課教師;對承擔新開設教學講題的教師實行競爭上崗。
(二)聯合組織部舉辦一期新入職青年教師培訓班,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
(三)制定《兼職教授選聘辦法》,提高外請教師的授課質量。
(四)依據《教研人員工作量化考核辦法(試行)》,修訂《教學組工作規定》。
(五)嚴格執行新頒布的《學員管理規定》和《學員黨組織建設規定》,加強學員學習管理。
五、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加大案例教學分量。在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廳局級干部進修班各研究專題,增加兩講案例教學課。
(二)加大在各主體班次教學研討交流的力度,適當增加研討交流時間,提高研討交流質量。
(三)繼續開展體驗式教學,組織學員去香山革命紀念地、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等教學基地開展黨性教育體驗式教學。
(四)組織教研部門加強對“兩帶來”問題的研究,提升“兩帶來”問題回應的質量。
(五)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經典著作導讀”“黨性教育”三個系列網絡課程的錄制和上線工作,在校園網開設“社會主義發展史”網絡選修課,不斷提升網絡課的質量。
六、提高教學講稿質量,加強教材編寫工作
(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學大綱》為依據,規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課的教學講稿。
(二)為學員配發《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等重要著作,作為學員必讀教材。
(三)為學員配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習近平在福州》等教學用書。
(四)完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學大綱》修訂工作和《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教學大綱》《中共黨史教學大綱》編寫工作,并印發全校(院)學員試用。
(五)完成《馬列著作選編》《毛澤東著作選編》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修訂工作。
七、加強對分校和地方黨校(行政學院)教學工作指導
(一)制定《分校工作規定》,進一步規范分校的招生、教學等方面工作。
(二)適時召開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教務工作會議,交流教學經驗,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教務部
2020年8月20日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