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商合杭鐵路蕪湖長江公鐵大橋。(資料圖片)記者 沈宮石 攝
初夏的長三角,生機盎然。
在去年的這個季節,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浙江湖州召開,一市三省主要領導共同研究部署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項。過去的一年,一市三省認真落實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各項部署,攜手共進、協力協作,共同按下了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快進鍵”,共同繪就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同心圓”。
一體化的成果與成效,像這繁花錦簇一樣豐滿豐碩;一體化的前景與未來,像這美好的五月一樣生機勃勃!
一年來,安徽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和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通過不斷加快打造“三地一區”,推動五個“區塊鏈接”建設等,在高質量一體化進程中持續彰顯“安徽作為”,貢獻“安徽力量”。
一條條“鏈接”與跨省合作下的閃耀“珍珠”
——聚焦重點區域板塊,增強協同發展新動能
區域協同發展,需要一條條“經濟鏈”彼此串聯、全面對接??缡『献饔刃枞绱?。
謀劃和共建“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共建“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共建各類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推動我省各市的城區與滬蘇浙相關市的城區對口合作;推動我省16個省轄市與滬蘇浙的相關市(區)結對共建……我省提出建設五個“區塊鏈接”,全方位加強城與城、區與區、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它像五條串聯一體化的“項鏈”,讓一顆顆合作發展的“珍珠”閃著耀眼光芒。
加快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我省用好國家24條支持政策,制定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以園中園、投資合作等模式深化與滬蘇浙園區共建,加快建設“6+2+N”承接平臺。 2020年,集聚區億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資項目、到位資金分別增長15.9%、11%。
來安縣汊河片區與南京江北新區只有滁河一河之隔。長期以來,兩岸只有汊河大橋一條過河通道,“通而不暢”成為融合發展的瓶頸。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滁寧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步伐加快,新的汊河大橋建成通車,從原來的雙向2車道變成了雙向6車道,堵點變通途。
“以前我坐廠車上下班,沿途要經過多個堵點,全程1個多小時,尤其汊河大橋這里,經常堵車?,F在道路加寬,大橋通車,一路暢通多了,我開車半個小時就到南京的家了。 ”家住南京浦口的李翔在汊河經開區內一家企業上班,是典型的“雙城”生活體驗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條件的巨大變遷。
除了基礎設施改善提升,省際毗鄰區依托地緣優勢,產業合作之花越開越旺。汊河開發區積極承接南京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轉移,汊河軌道交通產業由小到大,已成遠近聞名的軌道裝備特色小鎮。
加強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是我省推進五個“區塊鏈接”的重要一環。通過跨省之間的協作,“鄰居”之間來往更緊密、合作更深入。
近年來,我省推深做實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在一市三省中率先制定實施推進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若干政策措施;突出規劃引領,滁州、馬鞍山市分別與南京市成立領導小組,共同編制新型功能區總體發展規劃等;堅持市場化推進,來安縣與江北新區、滁州市南譙區與南京市浦口區、馬鞍山市博望區與南京市江寧區分別合資成立合作開發公司,以專業化機構、市場化平臺系統推進新型功能區建設發展;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汊河大橋與寧滁、寧馬城際鐵路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博望區與江寧區省際道路上存在20年的5處限高限寬架全部拆除;加速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博望區與江寧區實現供水、供電、供氣一體化;積極推動其他省際毗鄰地區加強對接合作,加快培育建設新的新型功能區。
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如火如荼。我省首批推進18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一批產業、基建類項目啟動。加強對接交流,積極承接蘇大天宮科技園、徐州精大車橋系列設備生產項目等滬蘇浙轉移轉化項目。
既是友好的“鄰居”,又是合作的“伙伴”。在國家批復的蘇皖合作示范區基礎上,我省謀劃共建“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截至目前,在園區建設、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6個方面謀劃一批重大項目、總投資超2000億元。
城市間結對共建,城區間對口合作。我省已有13個省轄市與滬蘇浙17個市(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2020年,滬蘇浙來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493個,實際到位資金7490.5億元,同比增長16.8%。與此同時,各城區立足資源稟賦、主導產業、合作基礎,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滬蘇浙城區對口合作。
一個個合作項目與深度融合下的豐碩成果
——聚焦打造 “三地一區”,在科技、產業、開放和環保領域深度合作
從“全面參與”邁向“深度融合”,安徽緊扣“三地一區”建設,圍繞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建設,與滬蘇浙精準對接、等高對接、全域對接,取得了一批豐碩的合作成果。
創新,是安徽的“遺傳基因”和“金字招牌”。安徽強化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深化與滬蘇浙科技合作。
“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建設穩步推進,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運行,大健康研究院加快組建。與滬蘇浙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量子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在G60科創走廊建設方面,我省牽頭成立5個產業聯盟、6個示范園區和3個示范基地,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共同承接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和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
新興產業發力,打造“大集群”,構建“大鏈條”,實施“大項目”。我省聯合實施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協同建立長三角車聯網、大數據等10個產業聯盟,布局建設首批131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長三角“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啟動建設;總投資2200億元的合肥長鑫晶圓制造基地項目一期完成投資420億元……一批批大項目落地見效,長三角產業合作的成果成效有力彰顯。
圍繞開放平臺和開放通道建設,我省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推進更高水平合作發展。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世界級機場群。全線貫通商合杭、合安高鐵,全省高鐵通車里程居全國第一,全力建設黃山—千島湖、來安—六合等省際互聯互通重點工程;研究制定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建設方案,開通舟山至馬鞍山“江海直達”貨運航線;依托合肥新橋機場和蕪湖宣州機場,打造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和蕪湖(京東)全球航空貨運樞紐港。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打造“綠色長三角”。我省協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聯合開展“十年禁漁”跨區域執法,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制定工作規則,研究建設方案,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十大工程”累計完成投資約30億元。
一項項一體化“紅利”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聚焦補齊民生短板,加快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
“原本要來回跑辦理的戶口遷移,不到5分鐘就成功辦好了?,F在,我是個合肥人啦! ”原上海戶籍的徐先生拿著自己的居民戶口簿,在合肥市蜀山區戶政中心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徐先生成為長三角一市三省居民跨省戶口遷移新政實施后,我省享受該便民措施的第一人。
今年3月,滬蘇浙皖四地戶籍居民在長三角區域內跨省遷移戶口業務全覆蓋。只需在遷入地申請辦理即可,再也不用在遷出地和遷入地之間來回奔波。
一網通辦,辦事不用來回跑了;一碼通行,乘坐地鐵掏出本地乘車碼就可以異地通用了;一路暢通,一批省際公路斷頭路打通連接,高鐵網絡更加密集了;跨省就醫,門診費用可以異地結算了……去年以來,我省全力推動民生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讓群眾感受到一體化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實惠與便利。
醫療資源跨省流動,醫保異地結算更方便。公共衛生領域,聯合組建長三角衛生健康專題合作組,協同滬蘇浙建立長三角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全面實現“健康碼”互認通用。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開工建設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專家來皖門診接診238名患兒。在醫保報銷方面,實現長三角41個城市和8703家醫療機構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兩個全覆蓋”。
共建教育聯盟,學術研究匯聚長三角“智慧”。在教育領域,共建長三角地區高校協同創新聯盟、長三角國際商務職業教育聯盟,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華東五校”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
群眾辦事少跑腿,跨省通辦更便捷。在政務服務領域,實現104個事項“跨省通辦”和政務服務全流程線上辦理、線下異地辦理。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安徽將進一步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 “三地一區”,奮力在更高質量一體化的征程中彰顯新作為、書寫新篇章!
(記者 王弘毅)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