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2018年,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新成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脫貧攻堅連戰連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改革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農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安徽作為農業大省,全面完成“三農”領域的硬任務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須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堅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工作,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必須堅持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堅決把硬任務攻下來、完成好,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做好“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適應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對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一、聚力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按照“五個一批”要求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確保2019年9個貧困縣摘帽、64個貧困村出列、40萬貧困人口脫貧,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堅持現行扶貧標準,全面排查解決影響“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的突出問題。防止盲目拔高標準、吊高胃口,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加強脫貧返貧監測。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責任,深入實施五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推進鄉村振興行動。扎實推進農村基層黨建“一抓雙促”工程。進一步健全“單位幫扶、干部駐村、整村包保”制度,深入推進縣域結對幫扶。廣泛動員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脫貧攻堅。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精準問責問效。組織開展常態化約談,發現問題隨時約談。全面抓好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問題整改,深入開展“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專項整改,鞏固整改成果,推動落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全面推進“四送四通”直通車扶貧。
(二)主攻大別山革命老區等深度貧困地區。把大別山等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作為首位重點,大力推進行蓄洪區、皖北地區脫貧攻堅。全面落實“三個新增”要求,各級財政優先加大對9個省定深度貧困縣、125個深度貧困村資金投入,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扶貧、教育扶貧、社會兜底扶貧、金融扶貧、社會幫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對其他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貧困地區,也要統籌資金項目,加大扶持力度。精準落實對重病慢性病患者、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貧困群體的扶貧措施。
(三)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深化“四帶一自”產業扶貧、“三有一網”點位扶貧、“一自三合”小額信貸扶貧,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產業,著力解決產銷脫節、風險保障不足等問題,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措施,著力解決重搬遷、輕后續幫扶問題,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加強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控輟保學,避免因貧失學輟學。完善貧困人口健康脫貧“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綜合醫療保障政策,筑牢鄉村衛生服務網底,保障貧困人口基本醫療需求。加大生態補償脫貧力度,促進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大力實施志智雙扶工程,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統籌銜接,著力解決“一兜了之”和部分貧困人口等靠要問題,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加強一線精準幫扶力量,選優配強駐村工作隊伍。關心關愛扶貧干部,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解除后顧之憂。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嚴厲查處虛報冒領、貪占挪用和優親厚友、吃拿卡要等問題。加快包括脫貧攻堅在內的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遷建安置低洼地居住人口和莊臺超容量人口。
(四)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構建防范返貧、穩定脫貧有效機制,攻堅期內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后,相關扶貧政策保持穩定,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研究解決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眾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堅持和推廣脫貧攻堅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路子。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對摘帽后的貧困縣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發展成果,接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總結我省脫貧攻堅的實踐成果。及早謀劃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完成后的工作思路。
二、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穩定糧食產量。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安徽貢獻。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總產量穩定在3900萬噸以上。將稻谷、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產。全面落實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潛力,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落實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嚴守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873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7378萬畝。加快構建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制定安徽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
(二)高質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籌資、統一實施、統一驗收、統一入庫”原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新增360萬畝以上,到2020年確保建成4670萬畝。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結合起來,與土地復墾整理結合起來,與村莊規劃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結合起來,與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結合起來。實施“兩區”建管護行動計劃,加強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19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實現精細化管理。優先安排“兩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向產糧大縣、重點貧困縣和沿淮行蓄洪區重點縣傾斜,集中建設一批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著眼于50年一遇旱澇標準,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到2020年基本完成淠史杭、駟馬山等7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任務。推進皖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
(三)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緊缺、專用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大力實施“安徽好糧油”行動計劃。推動優質專用糧食基地建設,到2020年建成1400萬畝。多途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研發推廣高產高蛋白新品種。支持淮河以南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全程機械化。積極發展油茶、薄殼山核桃等木本油料。加快奶業轉型升級,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到2020年確保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0%以上。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組織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2019年新增100萬畝以上。發展池塘健康養殖、大水面增養殖,嚴格控制網箱、圍網、欄網養殖規模。落實重點水域禁漁期制度,實施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追溯體系。毫不松懈抓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保護生豬基礎產能,推行養殖業“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新模式。
(四)提高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定向支持力度,培育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爭創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增建農業領域省重點實驗室和農業種質資源庫圃等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加強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創新聯盟、國家和省級科技園區等建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牽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加強水稻、小麥、玉米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支持山區、農產品初加工等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廣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產權創造與應用。實施產業+科技+金融行動,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根據有關規定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保障機制,落實兼職兼薪、成果權益分配政策。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
(五)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合作,鼓勵農業企業、行業組織和科研機構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和跨國經營。擴大茶葉、中藥材、羽絨制品、脫水蔬菜、柳編、水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出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支持農業“走出去”優勢企業抱團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加快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建設。持續推進與先進發達國家在政府合作框架下的現代農業技術合作。繼續辦好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