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為科技大省,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這些年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值得肯定。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安徽實施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有優勢,要用好這一優勢,下好創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24日至27日在安徽考察時的講話
“墨子號”遨游太空,牽手“京滬干線”開啟洲際量子通信新時代;量子產業異軍突起,中國聲谷拔節壯大,生物醫藥突破不斷,合肥新興產業生機勃勃,為安徽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繼上海之后,全國第二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著力下好創新“先手棋”、走活高質量發展“一盤棋”,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打造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年來,統籌項目建設、科研攻關、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一個初具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正在向我們走來。
源頭成果競相涌現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形成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
2月2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馬薩諸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刊發論文,宣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這意味著人類未來或將擁有裸眼超級夜視能力。薛天表示,這項技術未來不僅能賦予人類超級視覺能力,在民用加密、搶險搜救、安全以及軍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還有可能輔助修復紅色色盲等視覺感知波譜缺陷相關疾病,在眼底藥物局部緩釋、光控藥物釋放等方面也有可能應用。
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嫦娥四號”成功的背后,也閃耀著安徽的創新力量。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為此次月背探測提供了軟著陸用關鍵產品——緩沖拉桿,這是固體所繼“嫦娥三號”任務之后,再次為“嫦娥四號”成功軟著陸作出重要貢獻。為研制這種塑性好、強度適中、重量輕的材料,固體所的科研人員通過6年攻關,突破了拉桿產品多項冷、熱加工關鍵技術,最終助力實現了中國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夢想。
抓創新是大道理,能創新是硬道理。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
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兩年來,該中心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并結合“京滬干線”實現洲際量子視頻保密通信;“魂芯二號A”芯片、低功耗混合神經元芯片等的研發成功,為中國芯片帶來令人振奮的“春消息”;大氣環境監測三臺載荷搭載“高分五號”衛星實現在軌運行,使我國首次觀測獲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布圖。發現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甲醇的新型催化機制、攻克系列鉛基堆核心技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激酶為靶點的全細胞篩選庫,該中心源頭創新成果的不斷突破,助力我省逐步實現由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
創新平臺集聚動能
——打造共性技術“研發圈”,形成一批引領性項目成果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安徽省代表團集體建議的第一條,就是支持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在合肥市高新區望江路旁,從空中俯瞰,一棟H形的大樓正在緊張地施工,這里正是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探索機構——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主大樓。 “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建設進展良好,主大樓已經快封頂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說,該研究院是按照國家實驗室的體制機制和運營模式建設,其主大樓未來也將可能成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主大樓。
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是我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當前,我省在量子信息領域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和優勢,但也正受到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強烈沖擊,必須在更高層面、更大范圍內建立國家級協同創新平臺。“量子信息科學已經進入到深化和快速發展的階段,特別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各項關鍵技術的攻關,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性布局。 ”在全國兩會上,潘建偉建議盡快實質性啟動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設以及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項目。
大科學裝置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標志和重要基石。全超導托卡馬克實現大于100秒的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穩態強磁場試驗裝置產生42.9特斯拉穩態磁場……目前,該中心已建成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未來網絡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和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合肥一級核心站)正在建設,合肥先進光源預研已經啟動,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綜合集成裝置預研正在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一枝獨秀不是春。圍繞打造共性技術“研發圈”,我省不僅大力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還在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等方面加緊布局。首批國家研究中心之一——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啟動建設,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投入運行,天地信息網絡(安徽)研究院正式揭牌,科大訊飛入選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加快建設,中國科大高新園區一期建設全面開工,眾多創新平臺正在為安徽發展集聚新動能。
“悟空”探秘、“墨子”傳信、“京滬干線”開通……這些國之重器的誕生,凝聚著長三角合作創新的力量。長三角創新合作吹響“集結號”,可以讓安徽更好地以全球視野把握時代創新脈搏,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人先的志向,在若干領域實現科技創新的跨越發展。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我省正聚八方要素推進協同創新,與滬蘇浙規劃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范基地,為探索區域創新協作“長三角模式”作出安徽貢獻。
新興產業崛起高地
——打造經濟發展“動力源”,形成一批產業化重大成果
3月27日,上交所公布科創板第二批獲受理企業名單,全國8家企業榜上有名,我省國盾量子赫然在列。作為“量子通信第一股”、國內量子領域首個獨角獸公司,國盾量子脫胎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全球首條城際量子通信干線——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撐。目前,我國已建成實用化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總長(光纜皮長)7000余公里,其中超過6000公里使用國盾量子提供的產品且處于在線運行狀態,國盾量子是中國最大的量子通信設備制造商和量子信息系統服務提供商。
合肥市高新區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隨著量子通信等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轉化,一個新興的量子產業集群正在這里形成。國盾量子、國儀量子、本源量子、中創為量子……在合肥市高新區橫貫東西向的云飛路沿線,密集布局一批量子領域骨干企業,這條道路也成為名副其實的“量子大道”。 2018年10月,國儀量子發布國內首臺“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EPR)”;2018年12月,本源量子向世界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首款國產量子控制系統——本源量子測控一體機。目前,合肥市高新區擁有主營量子技術企業5家,量子關聯企業20余家,全區直接從事量子領域的科研人員數達600人,近三年累計在國際一流期刊中發表論文達151篇,雄踞全球首位。另外,合肥市量子信息產業相關專利占全國12.1%,排名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
科技創新“領先一步”,產業創新“領先一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量子科技的突破和量子產業的發展,生動地詮釋著這一“硬道理”。科技成果轉化是個世界性難題,長期以來,科技成果“藏在深閨人不識”飽受詬病。該中心瞄準成果轉化這一世界性難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大力推進“三重一創”建設,重點發展智能家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五大產業,為打造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強大原動力。
超級針X射線成像系統低能成像能力填補國際空白,國產超導質子治療設備旋轉機架等三大核心設備研制成功,針對FLT3-ITD陽性的急性白血病創新靶向藥物已開展臨床試驗……兩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成果轉化,形成一批產業化重大成果。 3月,首屆“創新成果+園區+基金+三重一創”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融模式”項目簽約會上,該中心發布高效吸能合金、藥物靶點檢測、普惠型糖尿病無創檢測儀等170余項成果。 “我們已系統梳理出173項重大原創性可產業化成果,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類別。 ”省發改委負責人表示,多家園區和企業正在積極與相關科研院所對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成果將迅速轉變為推動安徽經濟發展的“動力源”。(記者桂運安)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微信公眾號
省委黨校智慧校園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備06012118號-1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1196號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號 郵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