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定大局、謀大事,把中國經濟發展放到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和全球視野中來觀察和謀劃,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厚植基礎、突破關鍵、贏得未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擘畫了到21世紀中葉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
時間的指針回撥到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彼時,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走到了一個關鍵當口。一方面,上一輪科技進步帶來的增長動能逐漸衰減,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尚未形成勢頭。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察大勢、謀全局,作出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決策,這事關中國未來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2021量子產業大會傳來新進展:人們在頭發絲直徑幾萬分之一的細微處感受磁場強弱……在此之前,《自然》雜志刊文,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志著中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墻’”……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正是中國創新發展的路徑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打過一個生動的比方:“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div>
解決這些“命門”和“卡脖子”問題,關鍵就要靠科技創新。
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瞄準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培養創新型人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一系列舉措助推中國努力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進。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
——布局“國之重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E級超級計算機、“天眼”、“人造太陽”、上海光源……一個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夯實創新的基礎。
——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從對科技創新領域進行長遠謀劃,到搭建科技創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激發科技創新潛力的一系列實招硬招,我國科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求變: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創新浪潮,奔涌向前。
從探月、“北斗”再上層樓,到大飛機首飛、超級計算機競逐榜首,從量子、干細胞研究深入“無人區”,到疫情科學防控得到有力支撐……在新型舉國體制的助力下,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進入世界前列。
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面向“十四五”,中國致力于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讓科技創新繼續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我們要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就得靠我們自己”“要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戰略基點”,習近平總書記點明創新發展的路徑。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創新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從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從明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到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7%……鍛長板、補短板,從技術到產業,創新按下快進鍵,為實現強國夢創造競爭新優勢。
布局之變:以區域大戰略謀協調發展新優勢
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如何“落子謀勢”?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推動形成相互支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新格局,繪制著一幅覆蓋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的中國經濟新版圖。
看中國大地,發展空間在戰略謀劃中不斷延伸,發展勢頭在協同聯動中持續鞏固,一個個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拔節而上、積厚成勢,為經濟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把握大勢,戰略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019年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點出了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意義,展現了蓄力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思考。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區域經濟的新脈動,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高度重視。例如,區域經濟發展呈分化態勢,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部分區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绷暯娇倳浝辶诵聲r代區域發展的方向。
調研京津冀,南下粵港澳,北上黑土地,考察長江黃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牢牢把握歷史主動和發展主動,為塑造區域經濟新格局領航掌舵。
一盤風云激蕩的大棋局在中國大地鋪開。
——著眼未來,統籌打造引領發展的新動力源。
200多個重大項目全力推進,高峰時有20多萬建設者日夜奮戰……“未來之城”雄安新區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展現著大國經濟的強勁脈動。
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是一項“千年大計”的歷史性工程。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明確將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強調“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7年7月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下,《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這件大事辦好。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
習近平總書記因地制宜、分繪藍圖,為各個區域發展指方向、明定位。中國經濟版圖上氣象萬千,活力滿滿。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期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上海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中超越紐約;南京、合肥等長三角城市的上升勢頭也十分明顯。
榜單之變是動力之變,折射出長三角的勃勃生機。
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
7年多來,北京近3000家一般制造業企業得到疏解,河北省承接京津轉入法人單位近2.6萬個;在長三角,今年上半年滬蘇浙皖經濟同比分別增長12.7%、13.2%、13.4%、12.9%;在粵港澳大灣區,覆蓋11個城市的“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以長江、黃河兩大主動脈為牽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今年上半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88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46.9%。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為88.2%,優于全國平均水平6.5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底,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較1990年減少了48%。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聯通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手筆大方略,正在開辟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廣闊新空間。
——通盤考量,著力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今年1月,京哈高鐵全線貫通,北京至沈陽時間最快不到3個小時。這條新開通的“大動脈”,使東北與京津冀兩大經濟板塊“握手”更加緊密。
北京嘉寓集團去年就將企業的新能源板塊放在了這條高鐵線上的遼寧阜新。如今,竣工投產不到一年的嘉寓阜新清潔能源產業基地開足馬力,其拳頭產品“雙真空太陽集熱管”訂單已排到了明年9月。
對口合作、產業轉移,東北與京津冀優勢互補,攜手并進。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強調,深入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動起來。
擘畫戰略藍圖,規劃實施路徑。聚焦如何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習近平總書記精心謀劃、深入調研、親自確定。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從《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從《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到《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搭建起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四梁八柱”。
從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到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從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到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從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到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經絡更加暢通。
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中國經濟大棋局上萬馬奔騰,有力支撐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推進,激蕩著一個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活力中國,預示著一個蒸蒸日上未來可期的潛力中國。
大國之基:以布局重大工程謀深根固本新優勢
在中國經濟地理版圖上,一個個大國工程展現時代風范,筑牢未來發展基石,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支撐。
河南南陽,陶岔渠首大壩。清凌凌的丹江水噴涌而出,走中原、穿黃河,千里奔流,潤澤北方。
“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div>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陽專題調研南水北調,謀劃推進后續工程,強調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數千里之外,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河谷中,全新的復興號列車呼嘯而過。
作為川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6月25日開通運營的拉林鐵路,讓習近平總書記感慨系之。
23年前,從拉薩貢嘎機場到林芝八一鎮,習近平同志乘車走了整整一天。今年7月到西藏考察,乘坐復興號,從林芝到拉薩用時縮減到3個多小時。
“規劃建設川藏鐵路是促進西藏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一項重大舉措”。
“全國的交通地圖就像一幅畫啊,中國的中部、東部、東北地區都是工筆畫,西部留白太大了,將來也要補幾筆,把美麗中國的交通勾畫得更美。”
由川藏線放眼廣袤西部邊疆鐵路網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遠思考。
“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心系南水北調、川藏鐵路,一個意在解決水之憂患,一個旨在補足交通短板,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謀劃未來永續發展具有標志意義。
一個個重大工程,勾勒經濟血脈的新版圖,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戰略謀劃,一系列惠及當下、著眼未來的重大工程拔地而起,托舉起億萬人民邁向美好生活的中國夢,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
金沙江上,“白鶴”起舞。
今年6月28日上午9時許,在現場一片歡呼聲中,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兩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高速轉動,將金沙江源源不斷的水能資源轉化為電能,送往江蘇和浙江。
“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
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到2022年7月全部機組投產發電后,白鶴灘水電站將成為僅次于三峽水電站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
一個個重大工程,匯聚中國力量,支撐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北京大興,鳳凰展翅。被英國《衛報》評選為“新世界七大奇跡”的大興國際機場建成投運兩年來,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約4000萬人次,航班起降超30萬架次,貨郵吞吐量超20萬噸,成為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引擎;
長江出海口,洋山港碼頭。無人駕駛車輛忙碌穿梭、巨型橋吊晝夜不停,來自長江沿線腹地的貨物從這里走向世界各地,見證中國與世界交融激蕩的速度、深度和廣度;
珠江口岸,內伶仃洋里。全長24公里、擁有90米超高橋面的深中通道建設已初具規模。這一難度不亞于港珠澳大橋的超級跨海工程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將成為“深莞惠”和“珠中江”城市群的直連通道,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
……
如今,中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超16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高鐵運營里程約3.8萬公里,覆蓋近95%的百萬以上人口城市;3.2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全球吞吐量前十的超級大港就包攬七席;240多個民用機場,航路航線總里程達到23.7萬公里。龐大而便捷的交通網絡,迸發出中國改革發展的驚人活力。
“我們堅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航海通達全球,綜合交通網突破600萬公里。”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說。
從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向北,穿過滹沱河,南水北調中線干渠與京廣高速鐵路不期而遇,在遼闊的平原上畫出兩條雄偉的縱貫線。
左邊,每一秒有140噸南水向北奔流;右邊,每三五分鐘有一列高鐵呼嘯而過;頭頂上,一條雙向六車道公路橫跨干渠;不遠處,數座高壓電線塔從東向西排開,為千萬人口的城市輸送動力……水網、高鐵網、路網、電網等巧合地交織于一處,正是今日之中國波瀾壯闊的大國工程畫卷縮影。
澤被“天府之國”2000多年的都江堰,至今依然發揮著防洪灌溉的重要作用。如今的中國大地上,一批大國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續寫著都江堰的傳奇故事,為子孫后代積累著雄厚的發展新優勢。
山河之機:以綠水青山謀永續發展新優勢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經過4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11.5%,消耗的能源占全球21.3%,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居世界第一。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途中,中華民族如何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求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指明了生態文明之路,擘畫了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
一幅呈現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美好圖景,正在神州鋪展。
一場關乎人民福祉、永續發展的綠色變革,已經開啟征程。
——新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div>
走進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中心位置一塊刻有這十個紅色大字的巨石,格外引人注目。一個村莊從“賣石頭”向“賣風景”的變遷,折射出中國發展理念的重大變革。